米乐M6“幸福课”会让我们幸福吗?负面情绪是否必须消除或掩盖?

2024-08-13 18:49:39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米乐M6“幸福课”会让我们幸福吗?负面情绪是否必须消除或掩盖?哈佛大学的“幸福课”推出以来,很快风靡全球。而在极具中国特色的本土化中,生发出兴旺发达的“幸福产业链”,也让很多人背上了新的“包袱。

  线上线下的心灵成长课程,卖点从成就事业变成启迪幸福;各类“幸福”相关的书籍,教人们如何忘记烦恼、苦中作乐;一堂瑜伽,一次露营,一场聚会,只要冠以“幸福”之名,都能卖个好价钱。而一番学习和成长之后,内心是否充实了不知道,钱包肯定是空虚了。

  这种流行的“幸福营销”,一个主要的观点就是:通过健身、交际、励志去实现自我成长,拥抱幸福真理,排除负面情绪,从而塑造和改变自己的人生——哪怕人生实际上并没有太大的改变,但只要保持积极向上,不断努力,永不退缩和沮丧,心理上的改变就已经发生了,通往幸福的阶梯就已经在脑海中搭建成功了。

  但是,幻想虽然会使人把木屑当成肉松一样咽下去,但现实中的木屑变不成肉松。焦虑、紧张、愤怒、沮丧、悲伤、痛苦,都是人无法回避,无法消除的情绪,在没有被心理学统称为“负面情绪”之前,它们和快乐、乐观、自信、热情、关心、感激等正面情绪一样,都只是人所自然具有的主观认知经验的一种,都是进化的产物,对于生存来说都是必要的。

  只是,负面情绪带来的体验往往不太好,让人感觉挫败,让气氛变得压抑,甚至让人身心不适。所以,我们才会想要去处理和纠正,使其减少甚至消失。而当一些理论,将“负面情绪”与内心软弱、不够自律、消极懒惰等不良品质挂钩时,负面情绪的消除,似乎从一种自然的变化,变成了一个奋斗的目标,一次必须的治疗。

  社会对于积极心态的推崇,让我们这样条件和资源不那么出众的普通人无所适从。一方面,我们需要在各种讯息和观点的轰炸中,试图去无视和粉碎自己的负面情绪,通过不断的心理暗示,让幸福充满整个身体,营造出一种干劲满满的幻境。另一方面,作为激励我们的榜样,那些成功人士拥有着无可企及的财富和完美无缺的内心,永远不会被负面情绪所侵蚀,而我们难以望其项背,滋生出羞惭、嫉妒、自卑的心态,却又再一次因为“我为什么会如此没用,连积极点都做不到”而羞耻,简直是一个缠绕着痛苦荆棘的莫比乌斯环。

  但这只是一种徒劳的自戕。强行营造幸福感,负面情绪不是消散了,而是被隐藏和压抑了。如果我们时常被告知,哭泣就是不坚强,生气就是不大度,委屈是因为不够洒脱,那么这些原本应该被释放的情绪,就像砂石一样积压在了心底,久而久之灵魂就会不堪重负。

  不断地压抑负面情绪,最终导向的是自我否定,就好像觉得房间不干净,便把垃圾扫到一个没人看见的角落,假装它不存在一样。垃圾不会消失,只会逐渐铺满整个屋子,让“真实的自我”再也没有立足之地,最终可能会导致内心的房屋坍塌,或是引发一场情绪的大火米乐M6

  其实,所有的负面情绪都有其正面的价值,情绪跟预期和需求有着直接的关联,而负面情绪是心理状态的“报警器”,当情绪触及某条红线时,会自然地向神经系统发出警告和提醒,让你知道有“危险”的事情正在发生,从而做出一些反应来自我保护。比如恐惧让我们处于戒备的状态,也让我们认真准备战斗或逃跑,人在恐惧时会格外专注;比如悲伤其实也是一种治愈,遇到难过伤心的事,我们总是习惯说:哭出来就好了,因为我们知道,悲伤情绪的释放,会让人更容易接纳现实,强韧心灵;比如,焦虑人人都讨厌,但它会让我们回头审视自我的能力极限,调整需求和预期,从而适应生活的变化。

  如果你收到了警报及时应对,警戒状态就会消失,但如果你捂住耳朵假装听不到,警报就会一直鸣响,成为灵魂里的嘈杂噪音,且愈演愈烈,反复冲击,成为无法逃避的梦魇。掩饰负面情绪的本质依然是一种“成”。表达本来就应该是天然,每一种情绪都是身体和内在发出的沟通信号,为什么要压抑漠视,就为了在他人眼中显得体面成熟、自律理性?

  通过自我暗示虚造的幸福感,并不是真幸福;精心装扮呈现于他人眼中的淡定,也不是真淡定;那实际上是束缚自己的身心,满足了他人的打量,如同割舍血肉裹了一双光亮、平和理性的精神“小脚”,在他人“心态好”“真幸福”的点赞中,每一步都走得创痛入骨。

  真正的幸福唯有依靠自由、勇敢与挥洒汗水才可以获得,那并不意味着只有傻白甜的快乐,而是百味杂陈,千姿百态,参差错落,那些不太好的情绪,当然也在其中。唯有真正去看见所有幸福的,才能接受和感受到幸福。

  所以,别再试图把负面情绪看成一块丑陋的胎记,需要千方百计去遮掩、去忽略,甚至感到自卑或自责。不妨将它当成一场感冒,可能会让你打喷嚏鼻塞,甚至发一场高烧,但你一定不会装作自己没有感冒,接受这是生活的一部分,并且相信,最终一切都会好起来。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