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米乐M6《话说延安精神》第十二集:陈云的“六字箴言”
米乐M6《话说延安精神》第十二集:陈云的“六字箴言”陈云在长期的斗争中,一直担负着党和军队重要的领导职责,在一些紧要关头,他所思考并提出的决策建议,往往能起到扭转局面的作用。“慎重决策”“多谋善断”“处理麻烦问题的能手”,这些都是人们对陈云的赞赏和评价,也曾称赞其“看问题尖锐,能抓到要点”。
在延安,曾三次对陈云说,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起初,陈云认为自己过去犯错误是由于经验少。对他说:“你不是经验少,是思想方法不对头。”要陈云学点哲学。过了一段时间,还是对陈云说,犯错误是思想方法问题,他以张国焘的经验为例加以说明。第三次,又同陈云谈了这个问题,仍然告诫说犯错误是思想方法问题。
陈云根据的指示,在中央组织部把主要的干部组织起来,成立了一个学习小组。学习小组一共六人,有陈云、李富春、陶铸、王鹤寿、陈正人、王德,也有一些同志来旁听。学习小组人不多,大体都处在一个理论水平。学习方法是:规定每周看几十页书,然后讨论一次,研究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各种意见都可以争论。学习小组从1938年建立,一直坚持学习了五年。
学习小组先学哲学,再学《党宣言》,然后再学哲学和经济学。学习小组读的书,除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著作外,还有的《中国的战争与战略问题》《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等,也有党内其他的书。其中,陈云对《论持久战》一书印象很深。在学习过程中,陈云自己还仔细研究了起草的文件、电报。在全部读了起草的文件、电报后,陈云感觉其中贯穿了一个基本指导思想,就是实事求是。陈云反思中国的历史,深刻地认识到过去我们党犯过不少错误,究其原因,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看问题有片面性,把片面的实际当成了全面的实际。而我们的思想和行动要合乎实际情况和客观规律,就要在实事求是思想指导下发挥创造精神,在客观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就要多同别人交换意见,不管什么意见都耐心听,甚至有人同你抬杠也要欢迎,以集思广益,全面了解和分析实际情况;要弄清有什么根据,过去有无例证;并且一定要经过三番四复的考虑,然后才做出决定。后来陈云把它概括为“交换、比较、反复”六个字。
陈云在延安提出的“交换、比较、反复”六字箴言,成为他一生思索、考虑问题的原则。1947年,陈云在中央辽东分局会议上关于《怎样才能少犯错误》的讲话中,对“交换、比较、反复”六个字进行了细致的阐述。他说:“从我的经验看,如果上面说的三条要求都达到了,就能够比较全面地认识客观事物,避免某些片面性,做出比较正确的决策,比较好地做到实事求是。”1962年2月8日,在七千会结束第二天,陈云在对出席会议的陕西干部讲话时,又明确阐述了“交换、比较、反复”的含义。1990年1月24日,浙江省委李一行看望陈云,获赠陈云事先写好的条幅。李打开一看,上书15个苍劲大字——“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陈云笑着说:“这15个字,我是不轻易送人的。”
陈云将悉心总结出来的“六字”思想方法广泛运用于工作中。在决策中,陈云十分看重不同的意见和反对的意见,认为有“唱对台戏”的不同意见、反对意见,有这种“反对派”站在面前,对于“慎重决策”“科学决策”很有好处。
1939年4月,陈云与多名到达延安的地方干部调研座谈,还单独同七位村党支部谈话,详细询问了各村中每户人口、吃粮、吃盐、吃菜、土地分配租佃等与农民生活直接有关的问题,了解最基层的情况。这个调查,陈云前后共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并做了详细的笔记。如:“群众生活比抗战前苦了,应尽可能减轻农民负担。酸菜已经吃不到了,谷子不去皮就吃。物价上涨,麦子、布匹、盐都涨了三倍。过去全村出款四五十元,现在超过500元。”“党支部是村里的领导核心,但作用不大。大多是按上级要求布置工作多,解决群众问题少;向群众要的多,给群众的少。”通过这次调査活动,陈云全面了解了当时华北抗日根据地的社会现状,有针对性地撰写了三篇文章,其中《开展群众工作是目前地方工作的中心》一文,经中央批准后作为指导抗日根据地地方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下发,指导了抗日根据地工作的开展。
1944年春,陈云到西北财经办事处主持工作。当时米乐M6,边区经济中的一些问题有过一些争论,如边币发行量,通货膨胀与物价上涨,法币流通与兑换比价,稳定比价与稳定物价,扩大剪刀差,等等。对这些问题,陈云都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边币在边区内流通市场上是独立的,但不能到边区境外使用,不如法币“腿长”。边区流通市场上实际有边币又有法币,法币约占65%。我们承认法币的优势,并且加以利用,保证兑换给进口必需品的外商,但又不能过多,以免边区人民承担法币通货膨胀带来的损失。政府发行的法币有美国支持而边币只靠自己的力量,因而边币要求稳定在物价上是不现实的。但是,争取边币和法币的比价稳定是可能的。这些问题如不正确处理就会带来盲目性,甚至带来损失。陈云通过比较和反复论证的方法,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精辟的分析,促进了争论各方认识上的统一,推动了边区经济工作的发展。
在后来的国家工作中,陈云曾多次以抗日战争时期通过与各种错误观点进行斗争,吸收其合理成分形成持久战的思想为例,教育大家说:“人们认识事物,往往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需要有一个反复的过程。这里重要的,是找反对派。”虚拟“反对派”,假设反对的意见,就是从另一个角度看待问题。这种反对意见,如果是对的,就可以丰富决策的科学性;如果是错的,更突显所要制定的政策的合理性。
抗战胜利后,中央派陈云去东北工作。曾任中央北满分局,后又兼北满军区政委。1946年10月,对东北采取“南攻北守”“先南后北”的战略,调集重兵向东北联军南满部队重点进攻。为加强对南满工作的领导,中央派陈云、陈光、萧劲光等前往南满根据地工作。
12月,东北联军南满部队在军队压境的形势下处于进退两难之中。两种意见相持不下:一种意见主张放弃南满,开往北满;另一种意见主张坚守南满。为此,辽东军区在南满七道江举行会议,讨论进退。起初陈云因事留在临江,没有参加会议,由萧劲光主持会议。后来会上两种意见相持不下,陈云闻讯,连夜冒风雪赶往七道江。晚上10点多他赶到会场,大家觉得时间太晚,劝他早点休息,但他不肯,要和大家扯一扯。关于主力是去北满还是留在南满的问题,来七道江以前,陈云在临江时征求过一些同志的意见。在交谈中,他对南满敌我的情况问得很细。陈云平时喜欢用“做文章”比喻研究解决问题。他问大家:“南满有没有文章可做?"”大家一边烤着火,一边毫无拘束地议论着各种问题,陈云兴致勃勃地听着各方面的意见。一直到凌晨3点多,大家才分散休息。陈云倾听了各方的意见,但未马上表态。
第二天,陈云继续听取大家的意见。他还像前一天晚上一样问大家:“你们看看,南满有没有文章可做呢?”在这种氛围下,尽管外面敌情严重,形势咄咄逼人,但是屋子里的讨论气氛还是相当活跃的。陈云在会上很少说话,一直耐心听着各方意见,让大家各抒己见。这种辩论足足进行了一天。到了晚上,陈云问大家:“南满能容纳多少部队?”有人说:“看怎么个放法。要下定决心的话,长白山正面放一个军,安东一线可以放一个军。”有些同志同意这种看法,有些同志仍表示有异议。陈云见大家意见还不统一,便说:“我们都不走了,都留在南满,一个人也不走!留下来打,要在长白山上打红旗,摇旗呐喊!”一言九鼎,落槌定音。
为什么要留在南满呢?陈云说:“南满的地位相当重要,坚决不能丢。如果我们五个师上北满,敌人在南满没有后顾之忧,就会有十个师跟着上北满。就算我们两个纵队到北满,最多能牵制敌人一个军,但留在南满就可以牵制敌人四个军。权衡利弊,还是在南满大有作为。有人说长白山是瓜皮帽,别小看这瓜皮帽,这是很有作用的。要是丢给敌人占了,我们即使在北满打了大胜仗,将来要回来就难了。只要把长白山留在我们手里,群众就有信心向着我们。有了根据地和群众,什么事情都好办。”
后来的事实证明,陈云的决策是正确的。从1946年12月到1947年4月,东北联军南满部队在南满坚持战斗,“四保临江”,而东北联军北满部队则配合作战,“三下江南”,这样终于打败了军队的四次进攻,收复了通化等14座城镇,取得了重大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