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镇西:不是每一个孩子都可以“鸡”成谷爱凌!

2024-06-28 19:31:22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李镇西:不是每一个孩子都可以“鸡”成谷爱凌!我从没听过的这个名字突然刷屏了,因为她夺得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大跳台金牌,为中国斩获了本届冬奥会第三金。

  我一直等着有学校欢呼:“热烈祝贺我校××届毕业生谷爱凌获得冬奥会冠军!”然后大谈该校的“素质教育”如何硕果累累,比如“培养”了这样的学生,等等。以往不少冠军的母校都是这样吹的。有一年,一个美国人获得诺贝尔奖后,国内有一所中学居然挂出标语:“热烈祝贺我校××届毕业生×××的妹夫×××获得诺贝尔奖!”

  一个学校的校友获得了荣誉,母校为此自豪,人之常情,非常正常。发出贺电或挂出标语,表示庆贺,也无可非议。

  但你千万不要把这个冠军说成是你培养的,更不要从这个冠军身上总结出你学校的素质教育、课程改革、教学创新等“办学经验”,还一套一套的,比如“一个关键”“两个落实”“三个推进”以及“4S模式”“315工程”……

  随着网上信息的进一步披露和丰富,我才知道,谷爱凌爸爸是美国人,妈妈是中国人(不知是否是美国籍),她是在美国出生,美国长大,美国读书,三年前加入中国籍。

  只是我对她自己说的加入中国籍的动机有点失望,她没有说“同为炎黄子孙”“报效祖国”之类的,而是说,因为在中国,自由式滑雪的多个项目尚处于起步阶段,“加入中国籍,一想到我有可能成为别人的榜样,我就觉得这个机会不容错过。”

  看到她的家庭背景,我目瞪口呆了:谷爱凌的妈妈谷燕在北京长大,大学就读于北京大学。领英上的资料显示,北大毕业后,谷燕赴美留学,先后在奥本大学读了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在洛克菲勒大学读了分子遗传学,还在斯坦福大学的商学院读了MBA,毕业后在华尔街工作。而她的丈夫,也就是谷爱凌的爸爸,则毕业于哈佛大学。对了,谷爱凌的爷爷也是斯坦福大学毕业……

  有了这样的“金色基因”, 这个漂亮的女孩,简直就是传说中的神话一般的存在:不仅仅擅长滑雪,还酷爱骑马、攀岩、射箭、足球,是个全能运动高手。除此之外,她会弹钢琴,会跳芭蕾,还以1580分(满分1600分)的高分被斯坦福大学录取,是名副其实的学霸!

  几年前,某报记者曾就采访某高考状元后写文说,该状元之所以能够成为状元的第一原因,恰恰不是因为他努力学习,而是他爱玩儿!因为他更多时间是花在踢球、弹琴、旅游和打游戏等方面,还有睡眠充足,“从来不熬夜,每晚睡觉时间绝不超过十点半!”

  有一次谷爱凌生病了,不顾妈妈的劝阻非要去赛场,她说:“我还能走,就去看看呗,顺便赢一场也行!”

  当然,如果一个人任其自生自灭,再有天赋也不能造就成功。在全世界,像谷爱凌这样的天才显然会有很多很多,而不少天才却被埋没了,无人知晓。

  所以,强调天才,不是不谈教育,而是说,只有在天赋这个前提下,我们才能谈其他。比如,环境和家庭。

  先说环境因素。我在想,美国的中小学生肯定没有中国中小学生压力这么大,即使是现在“双减”之后, 许多孩子依然负担重重,哪有谷爱凌那么自由?

  有报道说:“在中国,谷爱凌发现,身边的小伙伴们很早就开始上奥数补习班,为了和小伙伴们一起,谷爱凌也去学了奥数,这给她的数学成绩打下了极好的基础——在美国的中学里,谷爱凌的数学考试成绩一直是第一名,甚至还打破过学校的数学考试纪录。后来每年暑假,妈妈都会带她回到北京,去海淀黄庄上课外辅导班,学习数学。谷爱凌说,妈妈告诉她米乐M6,‘来中国上十天课,能在美国顶一年。’”

  中国的十天,顶美国的一年。这是什么概念?这意味着中国孩子的学业负担有多重?如果谷爱凌在中国读中小学,哪怕她的智商超过爱因斯坦,恐怕也难有时间去骑马、攀岩、射箭、弹钢琴、跳芭蕾了!

  所以,“谷爱凌用一年的时间完成了高中两年的课程,提前一年从高中毕业。这样她就有更多的时间准备冬奥会。她也是自己所在中学第一位提前毕业的学生。”

  看来,谷爱凌的成功,得益于她“一学两制”,即一样的学习,却有两个制度——在中国学习,在美国考试。

  报道说:“备考美国高考SAT时,谷爱凌也选择了回国补课。她强烈地感受到了中国在考试上的优势。”

  设想一下,如果她从小在中国读书,即使学校发现了她的天赋,那么,谷爱凌面临的选择恐怕只有一个,放弃正常学业,进入相关专业的少年体校,比如进入少年滑雪训练学校,从很小就开始专业训练……如果那样的话,还有今天什么都爱玩而且什么都玩得很棒,甚至还拿世界冠军的谷爱凌吗?

  其实,妈妈谷燕后来也把女儿送去了专业队训练,但并没有让她放弃学业,而是一边读全日制的学校,一边训练并参加比赛。这在中国恐怕很难。

  对了,写到这里,我突然想到全红婵了,那小姑娘不就是从小脱离学校而参加专业训练吗?想想这两个同为中国选手的女孩吧,面对记者,两人的精神面貌和气质完全不同,而全红婵之所以没有能成为谷爱凌,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环境不同。

  谷爱凌母亲谈到对孩子睡眠的重视时说:“我就是让她必须睡足够的觉,小时候睡15个小时,上小学后13个小时,现在每天也要睡10个小时,睡不够哪有精力玩儿?”

  这也只能在美国这样的教育环境中才能做得到。在中国做得到吗?哪个中国孩子的父母不希望孩子能睡“15个小时”“13个小时”“10个小时”?都是自己的心头肉,谁不心疼?但大环境不允许啊!

  所以,脱离了生长的大环境,孤立地想从谷爱凌身上“总结梳理”出什么“教育秘诀”,完全就是白扯!

  说到家庭,我首先想到的是有钱。因为我看报道说,谷爱凌作为一名个人运动员,“她的花费是一笔极为昂贵的支出,不仅要支付教练的费用,还要支付飞到全球各地参加比赛的旅行费用。”

  写到这里,我又想到全红婵了。幸好有国家,不然全红婵的天赋也会打水漂。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主义制度的确还是有优越性的。

  全红婵毕竟是天赋极高的个别人,所以政府愿意为她投入,以期待她“为国争光”;而其他同样有某种天赋但又不如全红婵那么突出的孩子,就没那么幸运了。而对大多数中国家庭来说,不可能为孩子的某项爱好投入“极为昂贵的支出”。

  但这里的“家庭因素”其实主要还是指谷爱凌的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从披露的信息看,谷爱凌生活在一个高知家庭,前面我已经引述了相关资料,展示了其父母和爷爷的高学历。但这还不是最主要的,因为在中国双博士双海归的父母也很多,但这些高学历的父母有谷爱凌母亲(因为从报道来看,主要在女儿身上花工夫的是她妈妈)的素养吗?

  对,我这里说的是“素养”,而不是具体的方法。虽然所有素养都得体现于具体的行为,但没有素养就不会有相应的行为。

  据谷爱凌的妈妈说,从谷爱凌三岁起,她就凡事都让她自己选择,要求是,既然选择了这件事情,就要努力去做好!

  这次比赛中,在两跳结束后,谷爱凌以182.25分掉到了第三位。在和妈妈通话时,妈妈建议她做个左边的1440,这样至少可以确保拿到一枚银牌。但谷爱凌再一次做出了自己的选择,“我当时决定跳个左边的1620,妈妈就说,‘当然,这个主动权在你。’”

  谈到女儿,谷爱凌的妈妈说:“天才有可能是一部分,有可能,但是我自己觉得大多数,是努力和时间的平衡,还有自律的生活方式。”

  这里谈到三个要素:“努力”“时间的平衡”和“自律的生活方式”。关于“努力”,说得太多,道理大家都明白,我就不说了。而“时间的平衡”和“自律的生活方式”都必须有一个前提,就是孩子拥有自由支配的时间和自主选择的权利。这点,恰恰是谷爱凌所拥有而不少中国孩子没有的。

  如果什么都把孩子管得很死,连穿什么衣服都要强迫孩子 ,却反过来怪孩子“不会自己安排”,这真是冤枉孩子了。

  有记者曾经问她母亲是怎么培养出那么优秀的女儿。母亲使劲想了想回答:“爱凌刚上学的时候,老师说,不要纠正孩子的错别字,不打击孩子的创造力;少点表扬他们的聪明,多点表扬他们的努力。我就是照着这两条做的。

  “使劲想了想”,我可以想象当时谷爱凌妈妈的为难,有时候所谓“家庭教育”并不是按照什么原则和方案的按部就班,而是就那么说了,就那么做了。但在看似不经意的习惯性言行中,却蕴含着父母的教育观念和文化素养。

  谷爱凌妈妈所说的“两条”,其核心就是在宽容而宽松的氛围中,让孩子的创造力慢慢生长,让孩子在天赋以外尽到最大的努力。

  可是——又说到环境了,如果在中国,“不要纠正孩子的错别字”,做得到吗?谁敢?我们不是习惯于“错一个字抄五十遍”吗?别说老师,就连家长都习以为常了,觉得天经地义。

  看到冬奥会赛场边上谷爱凌的教练是美国人,说实话,我心里本能地掠过一丝不舒服:如果是中国教练多好啊!(我承认,在这一点上我有点狭隘)但后来看资料,原来追根溯源,谷爱凌的第一位教练,应该是她妈妈。

  她的母亲曾经是北大短道速滑队队员兼滑雪教练,后来去了美国。母亲说并没有刻意去培养女儿滑雪,当时自己在雪场教滑雪,2岁的女儿耳濡目染,会走路就会滑雪。正如谷爱凌母亲所说,如果她喜欢高尔夫,谷爱凌可能会爱上高尔夫。

  天才女孩谷爱凌爱上滑雪的最初原因,说明了一个适用于所有不是天才的孩子的家庭教育理念,即——最好的教育,是父母的言传身教。这里“传”和“教”不一定是某项专业技能,更多的是指道德品质、身体素质、生活技能、文化修养、行为习惯等。

  谷爱凌的妈妈说,她从小在中国受到的教育是成为一个“完人”,“小时候我觉得我要是不得一百分,就是非常大的错误。”

  所以她有了女儿后,并不希望女儿也像她当年一样追求完美,她一直告诉谷爱凌,不必非要考斯坦福;出去参加比赛,她也不会要求谷爱凌必须拿冠军。

  在这里,谷爱凌妈妈无意中说出了中美两国教育理念的不同,我们总是要求孩子“全面发展”,而谷爱凌妈妈则希望孩子“不必追求完美”。

  20多年前,成都出了一个“哈佛女孩刘亦婷”,于是,无数家庭的饭桌上,父母对孩子多了一个唠叨:“孩子,你看看人家刘亦婷……”现在有了谷爱凌,可以想象,许多中国孩子又将被父母强加一个“励志榜样”。

  可是,不是每一个孩子都有谷爱凌那样的超人天赋,不是每一个孩子都有谷爱凌那样的生活环境,不是每一个孩子都有谷爱凌那样的爸爸妈妈。

  我对我女儿就是这心态。她远不是天才,但也比较聪明。我的一些朋友希望她也成为“著名专家”,否则好像我的家庭教育就“失败”了。她现在当老师,酷爱上课,学生喜欢……一辈子就当个快乐的普通老师,不挺好吗?

  应该承认自己的孩子就是平凡的孩子,应该允许孩子无论现在还是将来都不必出类拔萃。谷爱凌是特例,而千千万万平凡而幸福的孩子,才是常态。

  如果谁要逼着孩子成为谷爱凌,请当爸的先问问自己:“我是(有)这样的种子吗?”请当妈的先问问自己:“我是(有)这样的土壤吗?”

  每个小孩儿都觉得自己的妈最好,但我真的觉得我的妈是最好的妈,我妈比别的妈会做的事都多。——2022北京冬奥冠军 谷爱凌

  2月8日上午,北京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决赛在首钢滑雪大跳台展开。在这场堪称“神仙打架”的高水平对决中,18岁的中国选手谷爱凌在稳定发挥的基础上,在最后一次滑行中突破了个人极限,逆转劲敌,以188.25的分数获得金牌。这是中国选手在冬奥会上获得的首枚女子雪上项目金牌。

  谷爱凌说,“这是人生中最高兴的一天、最高兴的一秒。”年仅18岁的她成为自己和大家心中的“英雄”,而除了运动员身份,她还是美国名校斯坦福大学的高材生,喜欢音乐和艺术,长跑和篮球,体操、瑜伽、骑马、足球、攀岩、射箭也是样样拿得出手……

  仔细看谷爱凌的成长经历,她能站上时代的风口,成为这个时代人见人爱的“现象级偶像”,就不能不提她那位超凡的妈妈——谷燕。2019年,谷燕毅然决然选择让女儿入籍中国,给女儿一个回到中国“大展拳脚”的机会。就连今天夺冠的项目,都是在她妈妈的帮助下才参与的。

  “绝不要怀疑一小批有远见卓识和奉献精神的人可以改变世界。因为世界正是被这样的人所改变的。”这是谷爱凌妈妈谷燕20多年前,在北京接受《中国科技信息》记者采访时说的话。从一个年轻的风险投资人,到成为一个超凡妈妈,谷燕做到了。

  谷燕生于北京,在人们眼中她是一名典型“超能”女人,斯坦福商学院学霸、北大短道速滑队队员兼滑雪教练、华尔街创业……这些标签足以让人称赞。如今,谷燕更是被称为“海淀妈妈”的天花板。

  《中国科技信息》杂志曾在1998年3月专访谷爱凌母亲,当时的谷燕作为高科技投资公司的创办人,又有哪些传奇经历?让我们共同来了解这位“超凡妈妈”背后的故事。

  1998年3月17日,我们来到北京东方伟博国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采访。东方伟博国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虽然去年8月刚刚成立不久,但是在京城已经名声不菲,因为它是中国首家引进美国风险投资机制的信息技术企业。

  这是一个总投资800万美元的、年轻而雄心勃勃的高技术公司,他们的目标是迅速成为亚洲一流的信息技术企业。

  在这里,我们感觉到了扑面而来的新的气息,一代留学美国的中国的年轻学人带着西方先进的思想、技术、金融和管理经验回到祖国,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土壤,在知识经济时代来临的时候,完成本世纪最后一次中国与西方的科技、经济、文化的融合,为中华民族21世纪的腾飞奠定基础。

  我们采访的美国科技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北京东方伟博国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谷燕女士就是这样一位优秀的中华学人。她不仅引进了国外资金,而且动员留美的电子信息技术优秀人才一同回国,创建了北京东方伟博国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共同实现中国的硅谷之梦。

  谷燕总经理对我们说,这句格言来自美国硅谷,那里聚集着一批由最有才华的人组成的群体,他们年轻、有开拓意识和奉献精神。美国的风险投资正是在他们献身的事业中发展起来的。

  她曾是北京大学的高才生,著名生物学家、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专家沈同教授的关门;22岁赴美留学,获澳本大学全额奖学金,生物学硕士;曾任美国洛克菲勒大学医学院生物遗传实验室主管;后又就读于美国斯坦福大学,获工商行政管理(MBA)硕士学位。一个有希望在生物学领域做出杰出成就的人,却最终选择了风险投资这样一个颇具挑战性的事业。

  谈到风险投资、谈到硅谷,谷燕显得很兴奋。她说:风险投资在美国特别火。风险投资最看中的是人、是知识,因为这意味着财富。于是,越来越多的有思想的人来到硅谷创业,越来越多的有钱的人来到硅谷找思想。风险投资人称自己为天使,给有理想的人带来了梦可能实现的翅膀。

  谷燕认为:硅谷成功的秘诀是无形资产。很多优秀的人才放弃了可观的收入,宁愿自己贴钱到硅谷寻找机会,正是他们形成了硅谷的技术财富。风险投资家在硅谷投入的不仅是金钱,而且是智力,这就要求他们必须有专业知识和风险把握能力,有共同创业的精神和经营管理的经验。风险投资是纯科学投资,必须要懂技术、看市场。

  谷燕说:“在美国,给予风险投资以极大的支持,因为科技产品虽然会有很高的回报,但是开发周期很长。我们曾经投资了一个治疗癌症的新药,尽管7年没有利润,可是股票还在涨。原因是,人们看到了这种药一旦进入市场,每年将有十几亿利润的前景。这是硅谷成功的另一个秘诀,承认知识的价值、全民投资高科技。”

  对此,谷燕女士指出:首先是优秀人才及先进技术为硅谷奠定了基础;同时政府的政策倾斜、法律制度的完备、监控体制的权威为硅谷创造了良好的生存条件;金融投资和全新概念的负债上市形式的出现,促进了硅谷的蓬勃发展。

  而这一切吸引了更多的人才和更先进的技术涌进硅谷,形成了技术与资本不断创新、不断增殖的良性循环。这就是美国式的先进的风险投资机制,是美国制度造就了硅谷。

  美国华尔街是世界金融心脏,这里聚集了世界最具实力的金融巨头。那一幢幢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像一架架巨大的金融机器操纵着世界经济,展示着它的显赫。谷燕正是在这里锋芒初试,以骄人的成绩,确立了自己的人生坐标。

  “谷燕女士作为曾在雷曼兄弟投资公司工作的专业人士,处理过上亿美元的交易,包括公司上市、合并和借贷。在银行家投资公司美元债务衍生部,她成功地进行了一笔13亿美元的交易。《华尔街日报》还对此作了特别报道……”

  谈到她的成功,谷燕说,这得益于生物学专业对她的训练,使她具备了科学的眼光,掌握了科学的方法。放弃生物学专业,投身金融事业的选择,则与她人生信念有关。

  她在上中学时就有一个信念:“由于自己的存在使世界变得好一点。”到美国后她更加想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使中国变得好一点。

  她认为,从事、金融、法律方面的专业,比搞基础科学对国家直接作用更大。因此,她选择了斯坦福这座位于旧金山,靠近硅谷的世界著名的工商管理学府,自费攻读了一个最贵的学位——工商管理硕士。

  谷燕要走自己的路。她说,在斯坦福我是和世界上最优秀的人一起学习,在那里我看到了天外有天,了解了世界上最优秀的人是怎样思想的。毕业时,我成了全班获得工作机会最多的学生,共有12家金融机构准备录用我。当笔者问及其中原因时,她说,这是因为:1. 中国真正有了地位,成了线. 个人的决心和意志。

  值得一提的是,1993年,谷燕在华尔街最著名的雷曼兄弟公司供职时,曾经为中国成功运作了一笔2亿美元的。谷燕说,这是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开创了中国金融界在美国华尔街成功地进行商业的先例。

  从那时起,谷燕就开始关注在中国发展金融投资事业,并对此投注了极大的热情。美国科技投资有限公司,就是美国著名风险投资专家埃文思·弗瑞克先生在谷燕的倡议下,于1994年与谷燕合伙创办的。

  该公司明确宣布:美国科技投资有限公司在中国不止是对高科技产业项目进行单纯的投资,而且是努力把国外成功企业的先进的技术和管理引入中国,为发展中国民族高科技工业作出贡献。

  谷燕说,在美国,人们手里的钱很多,苦于找不到好的投资项目。美国科技投资公司创立的目标是把国外的资金和技术拿进中国来。美国很多老板投资中国是不成功的,他们说在中国挣不着钱。我说不对,这是美国大公司的官僚主义造成的,因为他们不懂也不适应中国文化。

  我们要实事求是地把世界上最好的东西-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结合起来,在中国开创出一片风险投资的辉煌天地。

  她告诉我们,去年她作为中国的唯一代表,参加了亚洲风险投资研讨会。在会上,她第一次听到三家世界最大的银行的经济学专家都说,中国会把亚洲地区的经济带动起来。她为此感到骄傲,她兴奋地说:“中国走向世界特别有希望。”

  当我问到,在中国搞风险投资最困难的是什么时,她的回答既干脆又出人意料:是人!谈到这一点,谷燕深有感触地说,我在北京招聘员工,一千人里才挑了一个。搞风险投资对人的素质要求很高,这涉及到风险投资本身的要素条件:

  1. 人的专业素质要好。要有科技知识、管理能力和金融运作经验。在美国,最富有的是三四十岁的人,这一代人把别人的钱和知识都拿来用了,因此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3. 是否承认无形资产的价值是关键。高科技没有固定资产,没有抵押,要靠金融手段支持,光靠国家支持是不行的。因为高科技的需求很大,必须建立全民支持的体制。

  对于风险投资,谷燕有着自己的独特理解,她认为,风险投资实质上应该叫做创业投资。我们要在投资过程中,把创业风险降低到最小程度。

  “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是创造未来”。她正迈着坚实的脚步,一步一步奔向自己的目标。像风险投资一样,谷燕的路是辉煌而充满风险的,但是,我们相信,谷燕的高科技风险投资之梦必将圆在中国。

  从对谷燕的专访中不难看出,她有着高度清晰的头脑逻辑,也有着对于自己中国人的身份高度的认同和文化自信,作为00后的谷爱凌身上所表现出对中国的热爱和向往,应该是深受母亲的影响。

  谷燕目前是私人投资者也是企业的中国投资专家,因为她的优秀,让她在女儿眼中“非常自信、非常勇敢、非常有力量”,而这些标签也完完全全地被女儿谷爱凌所继承。

  这也正与此次冬奥会所传递出的精神不谋而合——一起向未来!谷爱凌不仅是母亲谷燕的未来,更是中国的未来!

  2013年7月19日,一位不满10岁的女孩注册了微博,取名「青蛙公主爱凌」,并晒出了自己在滑雪比赛中获得冠军的照片。

  2019年6月6日,谷爱凌在社交媒体上宣布——三年后的2022年,她将代表中国队征战北京冬奥会,「北京,我来了!」

  2003年9月3日,谷爱凌出生在美国旧金山。她的爸爸是美国人,妈妈是中国人,她从小跟着妈妈和「奶奶」一起生活——她管妈妈的妈妈叫「奶奶」,并跟随了母亲谷燕的姓氏。

  关于谷爱凌名字的由来,据《经济学人》报道,2002年11月,谷燕的妹妹凌(音译)在驾驶姐姐的宝马敞篷车时发生车祸,不幸身亡。不到十个月后,姐姐谷燕的女儿出生了,取名爱凌(英文名Eileen)。

  谷爱凌的妈妈谷燕在北京长大,大学就读于北京大学。领英上的资料显示,北大毕业后,谷燕赴美留学,先后在奥本大学读了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在洛克菲勒大学读了分子遗传学,还在斯坦福大学的商学院读了MBA,毕业后在华尔街工作。而她的丈夫,也就是谷爱凌的爸爸,则毕业于哈佛大学。

  谷爱凌3岁那年,谷燕因为喜欢滑雪,去美国加州太浩湖的北极星度假村滑雪场兼职滑雪教练。她每次都带着谷爱凌一起去,她滑自己的,把谷爱凌送到滑雪场的滑雪学校,跟其他小朋友一起学。

  刚开始学滑雪时,3岁的谷爱凌每天都穿很多层衣服,像个「肉球」,在滑雪场上圆滚滚的,老是摔跤。但是她很少哭闹,她后来回忆说,「当其他孩子在哭闹、抱怨的时候,我正在小坡道上忙着呢。」

  她很快便展现出了身体天赋,学得比同龄人都快,3岁时,她就能跟着5岁的孩子一起滑;5岁时,可以跟着8岁的孩子一起滑。8岁那年,滑雪学校不再收她,当时,学校给妈妈谷燕的建议是:请把谷爱凌送去专业的滑雪队。

  这些都让谷爱凌越来越喜欢滑雪,因为她享受自己是与众不同的。她说,「柔软且颗粒状的雪在我的雪板下流过的时候,让我感觉自己无所不能。」

  9岁时,谷爱凌就表现出了成为顶尖职业滑雪运动员的天赋。在加入专业滑雪队的第二年,她就在美国青少年滑雪比赛中拿到总排名第一的成绩。

  谷爱凌说,这让她学会了时间管理。她会在去训练、比赛的路上看书、写作业。她知道自己的时间比全职滑雪的人少,就会奋力追赶,这个过程中效率就会提高。她这样评价自己,「天才有可能是一部分,有可能,但是我自己觉得大大多数,是努力和时间的平衡,还有自律的生活方式。」在她看来,这也令自己的生活有了更多的选择,「学习累了的时候,就想到周末可以去滑雪。」

  即便后来谷爱凌多次在赛、世界杯上夺冠,这种习惯依然被她保持了下来。「这些都是跟脑子有关的,学会更高效地去安排自己的时间。知道什么时候累了,什么时候不能跟别人说线

  在中国,谷爱凌发现,身边的小伙伴们很早就开始上奥数补习班,为了和小伙伴们一起,谷爱凌也去学了奥数,这给她的数学成绩打下了极好的基础——在美国的中学里,谷爱凌的数学考试成绩一直是第一名,甚至还打破过学校的数学考试纪录。

  后来每年暑假,妈妈都会带她回到北京,去海淀黄庄上课外辅导班,学习数学。谷爱凌说,妈妈告诉她,「来中国上十天课,能在美国顶一年。」

  备考美国高考SAT时,谷爱凌也选择了回国补课。她强烈地感受到了中国在考试上的优势,「在网上搜索指导书籍,最后找到的几乎全是中文版。」

  2019年,谷爱凌用一年的时间完成了高中两年的课程,提前一年从高中毕业。这样她就有更多的时间准备冬奥会。她也是自己所在中学第一位提前毕业的学生。

  2020年9月,满分1600分的SAT考试,谷爱凌考了1580的高分,并如愿收到了斯坦福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在很多人看来,谷爱凌的成功很大程度源于她的妈妈谷燕。为了支持谷爱凌滑雪,每到滑雪季的周末或节假日,谷燕都会开四个小时的车送女儿去滑雪、训练。每天往返要八个小时的车程,谷燕开过了十几个雪季。

  在谷爱凌美国的教练看来,谷燕是一位名副其实的「Tiger mom」。谷爱凌在美国的滑雪培训机构的校长汉利这样形容谷燕,「她会为谷爱凌把关所有的训练」,汉利说,谷燕是他见过的最有逼迫性的人,「她总是微笑着告诉你你有多棒,但事后你会发现她是有请求的,她总是希望她女儿获得特殊的待遇。」

  如今,谷燕除了陪女儿训练、比赛,还一直担任 Fusion Investment 在中国的私人投资者和专家。她让谷爱凌专注于参加各种各样的滑雪比赛,但这对于一名个人运动员来说,是一笔极为昂贵的支出,不仅要支付教练的费用,还要支付飞到全球各地参加比赛的旅行费用。在汉利看来,谷燕作为母亲对女儿的付出在美国极其少见,但「她永远不会退缩」。

  在今年冬奥会的中国自由式滑雪大跳台及坡面障碍技巧队的名单中,谷燕的名字也出现在了管理人员的那一栏。

  但在谷爱凌眼中,妈妈并不是一个严厉的角色。她形容妈妈不是「虎妈」,是「兔妈」。她说,妈妈所做的事就是尊重她的选择,帮她达到目的,「我选择一个东西,她一定不会让我失误,她教我一步一步怎么分解,怎么达成。」

  谈到自己的教育理念,谷燕说,她从小在中国受到的教育是成为一个「完人」,「小时候我觉得我要是不得一百分,就是非常大的错误。」

  但她并不希望谷爱凌也像她一样追求完美,她一直告诉谷爱凌,不必非要考斯坦福;出去参加比赛,她也不会要求谷爱凌必须拿冠军。她说,「要说理念,我就记得两句话,第一句是爱凌入学时她们老师说的,千万不要纠正她们的错别字,不打击孩子的创造力。第二句是学到的理念,少表扬点他们的聪明,多表扬点他们的努力。」

  2016年,谷燕陪谷爱凌去盐湖城参加比赛,那是谷爱凌第一次参加组的比赛,那意味着,谷爱凌可以拿到积分,在世界自由式滑雪领域参与排名。

  但比赛前一天,谷爱凌发烧到40度,嗓子疼到坐在妈妈的腿上哭。因为没有时间适应场地,第二天的比赛,谷爱凌第一滑出现失误,但依然拿到了银牌。回到住处,谷爱凌一直抱着电脑研究之后的大跳台比赛。谷燕不想女儿太拼,她安慰谷爱凌场地没练过,还生着病,「先适应适应就行」。

  但谷爱凌一直问「为什么」,她倔强地反驳道,「比赛的时候人家不管谁跳过没跳过。」第二天的跳台比赛,谷爱凌在肺部不适的情况下,拿到了金牌。

  《GOSKI》的编辑王小源曾多次采访过谷爱凌和她的妈妈,他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往大了说是环境影响竞技体育运动员的发展路径,往小了说是家庭教育、个人努力的结果。爱凌,在这两个方面都获益颇丰。」

  演员黄觉曾进行过一组名为「你好女生」的肖像拍摄,谷爱凌是他拍摄的第十一位女生。在微博晒出照片时,黄觉还记录了一些与谷爱凌妈妈的对话——

  「要说理念,我就记得两句话,第一句是爱凌入学时她们老师说的,千万不要纠正她们的错别字,不打击孩子的创造力。第二句是学到的理念,少表扬点他们的聪明,多表扬点他们的努力。」

  谷爱凌如今依旧要保证自己有十个小时的睡眠——小时候,这个数字是15个小时,上小学以后是13个小时。妈妈一直告诉她,「睡不够哪有精力玩儿。」

  在滑雪之外,谷爱凌还从小学习骑马,参加唱歌比赛,在学校的篮球比赛、长跑比赛、越野跑比赛中都拿过奖牌。

  13岁那年接受采访时,谷爱凌说,打篮球让她获得了两样特别重要的东西,一个是朋友,篮球让她交到了很多朋友,另一个是「想法」,「所有的运动,包括篮球,不要去想有别人做得比你好,不管是别的男孩别的女孩,比你你小,你就是最好的,你必须带着这个想法去开始练,所有打得好的人都是这样开始的。」

  11岁那年,谷爱凌在旧金山湾区独立私立学校2500米越野赛中,拿到了女子团体第三,女子12岁组第一名,14岁以下组第二名。

  谷爱凌在红牛训练营的教练彼得·奥利尼克形容她,除了天赋,谷爱凌对滑雪充满热情,总是有一团火焰在围绕着她。

  作为一名个人运动员,谷爱凌极其自律,在彼得·奥利尼克看来,这是一种很高的职业道德。「她总是第一个参加训练,也是最后一个离开的。她参加很多的赛事,回家还要跑步和训练,这很少见。」

  11岁时,谷爱凌还没有把滑雪当成一种职业,在当时的采访中,她还时常流露出童真的一面。她说,「滑雪现在是一个我喜欢做的东西,但是不是一个职业,我长大以后还是要干好多不同的东西。」

  但谈到滑雪,她的描述非常生动:「我喜欢滑雪,因为滑雪的时候,当一个鸟,就飞起来,然后落地。」她说,这种感觉非常厉害,是平时走路的时候很难感觉到的,「滑雪飞起来的感觉,和高兴的感觉,可能是两个最上瘾的。」

  2018年末,在崇礼举行的世界杯中国站比赛中,谷爱凌训练时摔到头部,当场失忆,被诊断为脑震荡。

  2021年,世锦赛前夕,谷爱凌遭遇右手韧带撕裂,手骨粉碎性骨折。为了参加比赛,她没有立刻去做手术,因为手术后要恢复六周的时间,不能滑雪和参加之后的比赛。她戴着防护手套,不带滑雪杖参加了这次世锦赛,赛后才去做了手术。

  纪录片《我的时代和我》第二季记录了谷爱凌的一次室内训练,起跳后的她重重地落在了泡沫池的边上,一时疼得无法站起来。但面对摄影机,她把口罩往上挪了挪,不想展示自己疼痛难忍的表情。

  在崇礼受伤的那次,谷爱凌遇到了自己曾经的教练、当时正担任中国集训队教练的普罗塞尔。得知受伤后的谷爱凌还在犹豫要不要退赛,普罗塞尔给她看了一段不同运动员受伤的视频,并告诉她,「如果你想做一名运动员,就会有不同形式的受伤。竞技体育是一个过程,如果你过分在意结果,那这个结果往往不会到来。如果你关注过程,结果最终会到来。」

  两个月后,伤愈的谷爱凌参加国际雪联坡面障碍世界杯分站赛。在此之前,她在世界杯上的最好成绩是第十一名。比赛之前的训练,谷爱凌遇到了自己的偶像,平昌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坡面障碍赛的冠军莎拉·霍夫林,谷爱凌特意去找霍夫林合了张影。

  随后的训练,谷爱凌完成了一个新动作,霍夫林看到后鼓励了她,然后自己也尝试了一个同样的动作,结果没能成功。这让谷爱凌感到很意外,她再次意识到了这项运动本身的不确定性和偶然性。第二天的比赛,霍夫林夺得冠军,谷爱凌以0.49分的微弱劣势位列第二。

  15天后的意大利站,谷爱凌在决赛前两轮发挥并不好的情况下,第三轮逆转,拿到了个人首个世界杯分站赛的冠军,并登上总积分榜的第一名,彼时,谷爱凌15岁。

  谷爱凌说,滑雪是控制的游戏,保持平衡是最重要的技巧,需要脑子带着身体走,因为,「脑子了解好会是什么样子,身体才会跟着去做」。

  她从小跟着奶奶学钢琴,这也在滑雪上给了她很大帮助。每次做一个动作之前,她都会在脑子里把这个动作想象成音乐,想象起跳后,耳朵里的风声发出不同的节拍,不同的动作有不同的节奏,「Cork 900 有一个动作就是

  2021年的世锦赛大跳台比赛中,谷爱凌发现,在她之前出场的选手都选择了超高难度的动作,她也临时决定做一个自己还不够熟练,落地还不够稳的动作。因为,在她看来,如果不做这个动作,「就没有意义在这个比赛」,她说:「我进入任何一个比赛,都必须有可赢的希望。」

  幼儿园时,奶奶就教会了她乘法口诀,教完就跟她说,「你去上学跟其他人比赛吧。」到学校谷爱凌才发现,在美国,这是小学三年级才会学的内容。

  奶奶希望谷爱凌什么都拿第一。小时候,谷爱凌参加学校的跑步比赛,还没跑完,她暂列第二,拐弯的时候就听到奶奶带着一群人在喊:「Eileen NO.1,Eileen NO.1。」她扭头看到,一排美国家长中间,站着身高一米五的奶奶。她现在都想不明白,奶奶不会讲英文,当初是怎么组织了一群人跟着她喊「Eileen NO.1」的。

  对于自己加入中国国籍,代表中国出战北京冬奥会的决定,谷爱凌说,她十岁时就开始考虑这件事,因为在中国,自由式滑雪的多个项目尚处于起步阶段,「一想到我有可能成为别人的榜样,我就觉得这个机会不容错过。」

  但当她宣布这个决定后,美国国内质疑声四起。前女子团体极限运动会金牌得主Jen Hudak称谷爱凌是「机会主义者」,她说,「她之所以成为这样的运动员,是因为她在美国长大,在这里她有着一流的训练场和教练,在中国可能没有这样的机会。」

  接受《时代》周刊采访时,谷爱凌也提到了网络上纷涌而来的谩骂,她说:「我收到了海量的私信,在我处于如此敏感的人生阶段时,却读着这数以千计的猜测和仇恨言论,那是很难受的。」

  但越是饱受质疑,她越坚定自己的选择,因为,「体育提供了将观点截然不同的人民和国家团结起来的最大希望」,她说:「因为体育真的可以对种族、性别、宗教和国籍视而不见,只是为了挑战人类的极限。」

  在《纽约时报》采访时,被问到中美问题时,谷爱凌说:「我能在约七米高的U型雪场里做后空翻,那不是,而是在挑战人类极限,将人类连结起来。」

  除了滑雪,谷爱凌对时尚也兴趣颇深。15岁那年,她第一次受到邀请参加巴黎时装周,她看到有的人居然可以穿着塑料袋一样的衣服出门,这让她感受到了一种新的刺激,原来一个人可以这么「不一样」。这也给她提供了另一种表现自己的机会,同时,也为她带来了巨大的商业价值。

  IMG为谷爱凌接下了二十多个奢侈品牌的合作,以及多本时尚杂志的拍摄。2021年以来,有至少23个品牌和谷爱凌签约,为她每年带来上亿人民币的收入。18岁的谷爱凌也就此登上了福布斯「2021中国名人榜」。

  在一次采访中,记者问谷爱凌中美年轻人的文化差异,谷爱凌答:「修图。」她说,在美国的同龄人几乎都不修图,如果你修了,大家会觉得你不自信。「难道不应该更爱自己多一点吗?」

  她解释道,美国是多种族国家,不管是白种人、黄种人还是黑人,各有各的美,大家普遍认为自己已经很好看了,不用修图,「如果你修图,最后大家还是会看到你本人是不是真的漂亮。我想反过来,看照片觉得一般,看本人,哇,线

  作为唯一一个在自由式滑雪比赛身兼三个项目的运动员,谷爱凌加入中国国籍后,获得的每一枚奖牌,都在刷新中国自由式滑雪多个比赛领域的纪录。

  2021年12月的自由式滑雪大跳台世界杯决赛中,她完成了一个高难度的前空翻两周加转体四周(Double cork 1440),她滑过斜坡冲向天空,在短短的不到三秒的时间里,完成了四次360度的旋转,平稳地落在了地面。看到她的表现,NBC的解说员惊叹道:「She absolutely stomped the field!」(她踩爆了赛场)

  北京冬奥会开始前一周,在世界极限运动会X Games上,当谷爱凌赢得了第一项比赛后,她本能地想要抬手庆祝,但很快缩了回来。因为第二天还有比赛,她不敢庆祝。她的反应让身边人感到意外,他们反复对她强调,「你赢了X Games比赛!」在极限运动领域,这是最的赛事。但直到第二天,谷爱凌赢下另一枚金牌时,落地时的她才把双手举过了头顶,欢呼着庆祝。

  12岁那年,在学校组织的一次演讲中,她的演讲主题是:运动中的女性。这源于她8岁加入美国南北联盟滑雪队时的经历,当时,她是队里唯一的女生。

  对于那段经历,她是这样描述的:「刚进入队伍的时候,我被分到了低水平组,尽管如此,我很快就层层攀升到了主力队。那时,我是队里唯一的女孩,一开始我被冷落了,没人想和我一起坐升降椅。渐渐地我被接纳了,并且交到了我最好的几个朋友。但这个过程经过了整整三年。」

  后来,在她参加的自由式滑雪比赛中,女子组冠军的奖金通常是600美元,而男子组冠军的奖金则是12000美元。这让谷爱凌很早便意识到了——在竞技体育的世界里,性别之间存在着巨大的不平等。

  在那次演讲中,她如此描述这种不平等:「在当今世界,男性比女性更有机会去参与运动相关的职业,许多人认为,这仅仅是因为男性的肌肉天生比女生的肌肉更大、更强,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刻板印象逐渐发展成对女性运动员的负面定义,女性经常因为性别,而被剥夺合适的运动机会。」

  在《时代》周刊的那次采访中,谷爱凌说,希望当自己再次回到北京时,能听到她的中国朋友跟她说,中国滑雪的女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谷爱凌说,「即使这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这一切也非常值得。」

  她始终记得妈妈告诉她的一句话:「要让别人尊敬你,就不能做一个只会滑雪,没有独立思考能力,没有学识的运动员。」

  李镇西:教师节不是“优秀教师节”,也不是“教育教师节”!“没有一个真正卓越的教师会始终陷于贫困”

  李镇西:吴非的良知与风骨李镇西:不要让你的爱,葬送了你孩子的未来——好父母的15条标准,您有几条?

  李镇西:新班主任的第一次——如何第一次制定《班规》?李镇西:这个“优生”除了打班主任的耳光,还打了谁的脸?

  李镇西:孩子可以放过,但其父不能轻易原谅 ——我对某科技大赛“获奖”小学生父亲《情况说明》的点评

  李镇西:“,我该怎么办?”——答一位年轻老师李镇西:请不要用“摸底考试”的棍子把复学的孩子们打得措手不及、晕头转向

搜索